白蠟樹(學名:Fraxinus chinensis Roxb)木犀科落葉喬木,樹皮灰褐色,縱裂。芽闊卵形或圓錐形,被棕色柔毛或腺毛。小枝黃褐色,粗糙,無毛或疏被長柔毛,旋即禿淨,皮孔小,不明顯。頂生小葉與側生小葉近等大或稍大,先端銳尖至漸尖,基部鈍圓或楔形,葉緣具整齊鋸齒,上麵無毛,下麵無毛或有時沿中脈兩側被白色長柔毛,中脈在上麵平坦,宿存萼緊貼於堅果基部,常在一側開口深裂。花期4-5月,果期7-9月。
白蠟樹多為栽培,中國栽培曆史悠久,分布甚廣。也見於海拔800-1600米山地雜木林中。植株萌發力強,材理通直,生長迅速,柔軟堅韌,供編製各種用具;樹皮也作藥用。
落葉喬木,高10-12米;樹皮灰褐色,縱裂。芽闊卵
羽狀複葉長15-25厘米;葉柄長4-6厘米,基部不增厚;葉軸挺直,上麵具淺溝,初時疏被柔毛,旋即禿淨;小葉5-7枚,硬紙質,卵形、倒卵狀長圓形至披針形,長3-10厘米,寬2-4厘米,頂生小葉與側生小葉近等大或稍大,先端銳尖至漸尖,基部鈍圓或楔形,葉緣具整齊鋸齒,上麵無毛,下麵無毛或有時沿中脈兩側被白色長柔毛,中脈在上麵平坦,側脈8-10對,下麵凸起,細脈在兩麵凸起,明顯網結;小葉柄長3-5毫米。
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枝梢,長8-10厘米;花序梗長2-4厘米,無毛或被細柔毛,光滑,無皮孔;花雌雄異株;雄花密集,花萼小,鍾狀,長約1毫米,無花冠,花藥與花絲近等長;雌花疏離,花萼大,桶狀,長2-3毫米,4淺裂,花柱細長,柱頭2裂。
翅果匙形,長3-4厘米,寬4-6毫米,上中部最寬,先端銳尖,常呈犁頭狀,基部漸狹,翅平展,下延至堅果中部,堅果圓柱形,長約1.5厘米;宿存萼緊貼於堅果基部,常在一側開口深裂。花期4-5月,果期7-9月。 [2]